零点看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晚唐浮生 > 第十一章 “屯田”

第十一章 “屯田”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当然,就他们的管理水平而言,大概率管不了渔民们出海捕鱼的事情,因此这不是主要原因,核心还是在于风险与收获不成比例。

简而言之,以小舳板、排子、挂篓船出海捕鱼,在近海都很危险,别说去远一点的地方了。

背后的原因,是海洋渔业长期投资的缺位,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投资。

邵树德思考过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投资海洋渔业既不经济,也不政治正确。官府没有动力这么做,民间小门小户的也没这么多资本,因此造就了千百年来还是那些破船在从事极小规模的海洋捕捞,甚至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,几乎没什么变化。

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呢?

王师鲁生于青州,对渔船还是有所了解的。

国朝的渔船非常小,行走在货船旁边时,简直不值一提,似乎一个风浪就能掀翻。

淄青镇捕鱼的渔民也非常少,使用的工具很简单,鱼钩、鱼叉、挂篓以及手操渔网。

船只小,工具简单,那么就只能在近海及岛屿附近活动,所得有限,故海洋里的鱼类甚少成为沿海居民普遍消费的商品。

以登来为例,当地主要吃羊肉,海鱼极少见到,因为产量极小,这是不正常的。

17-18世纪,英国鼓励从事海洋捕捞的渔民,并将每个人的详细信息登记造册,以字母排序。风帆战舰的年代,这些渔民,都是海军的后备兵源。而战争消耗从来都不是什么小数目,没有足够的兵源补充,是坚持不下去的。

“殿下,这是渔船么?”王师鲁问道。

当然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而言,这种现象是正常的。

盖因在这会,出海捕鱼的人诚然有,但不太多。究其原因,还是人少地多。只要在陆地上还能勉强湖口,那么绝对不会有太多人出海捕鱼。

别看赤山浦、驳马浦经常有船只进进出出,忙碌得很。但路途中有多少船毁人亡的惨剧呢?书上只会记载某某出海,某某在哪里登岸,这些是活下来的人。死于海难的,甚少有记录,而这数量往往还极其庞大。

另外就是官府方面的阻碍了。

就节度使们来说,不太乐意治下百姓出海捕鱼,毕竟谁知道你是不是一出海就跑了?不好管,难以控制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