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乱清 > 第一一八章 黄雀行动和榫卯计划

第一一八章 黄雀行动和榫卯计划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“御前大臣”也是非常重要的头衔,带上这顶帽子,就意味着成为了“上头”最亲信的重臣、近臣。外臣入觐,要由御前大臣“带班”;御前大臣自己觐见,却不必“递牌子”,直接请见可也。

另外,御前大臣也能够代表“上头”,管理“乾清宫侍卫”和“御前侍卫”等“内廷侍卫”。

紫禁城的侍卫中,“乾清宫侍卫”和“御前侍卫”这两种“内廷侍卫”,地位是最高的。从乾清宫开始,就算进入内廷,宿卫内廷,是最受信任的亲贵子弟才能充任的差使。其中,“御前侍卫”,顾名思义,在御前“行走”,和“上头”的距离最近,较之“乾清宫侍卫”,又更进一步了。

不过,乾清门以南,属于外朝,外朝的宿卫,就不归御前大臣管了,统领紫禁城宿卫全局的,还是“领侍卫内大臣”。

“领侍卫内大臣”并不止一人,满员的时候,上三旗每旗二人,一共六人——当然,满员的时候很少,即便满员,起核心作用的,也只有一到两人,譬如文宗时候的肃顺。

“榫卯计划”和“黄雀行动”有密切的关联,但并不从属于黄雀行动,并且,远在“黄雀行动”定名成案之前,便已开始实施了。

“榫卯计划”的目的,是向紫禁城的侍卫和护军,渗入轩军自己的势力。

护军还好办,难的是侍卫。

紫禁城的侍卫,由“领侍卫内大臣”管领。这个位子,以前,肃顺是坐过的,恭王也是坐过的,后来,恭王御前咆哮失礼,一跤跌倒,复出之后,军机处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、内务府的差使恢复了,但“议政王”的头衔不复,同时丢掉的,还有“领侍卫内大臣”。

接恭王“领侍卫内大臣”的缺的,是醇王。

现在的格局也差不多:几个领侍卫内大臣中,真正掌握实权的,只有醇王一人。

关卓凡确实没有时间,去一手一脚的布置、安排、管理紫禁城的宿卫,不过,有时候,叫某人兼署“领侍卫内大臣”,并不一定要他负责什么具体的工作,更多的是“上头”对其信用的一种表示——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宫的保安,只有最亲信的大臣,才可能被赋予这个重任。

祺祥政变后,恭王兼领“领侍卫内大臣”,就属于这个性质。

如今,两宫皇太后对关卓凡的“信用”,本应该在当年的恭王之上,却没有兼领“领侍卫内大臣”,这,说明了什么问题呢?

后来,又加了一个伯彦讷谟诂。

关卓凡入玉牒,贝子、贝勒、郡王、亲王,一路青云直上,领班军机、独掌国柄,终于到了小皇帝口中“专固国朝、胁迫内外”的地步。但有点奇怪的是,他的头衔中,和紫禁城相关的,或者更准确的说,和内廷相关的,却只有一个“御前大臣”。

由始至终,两宫皇太后没有表露过叫他兼署“领侍卫内大臣”的意思。

留意到这个情况的人不多,就算注意到了,也不以为意:轩亲王身上的差使太多、太重了,现在连入直弘德殿的辰光都拿不出来,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照应宫中的宿卫?

但关卓凡自个儿,却不能“不以为意”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