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残明 > 第二一四章 点醒

第二一四章 点醒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除非敌我双方实力悬殊。一般来说攻城战最忌讳强攻,由于守军占据地利。进攻一方的伤亡肯定大于对方,只有攻破城池之后才能把这个损失补回来,一旦强攻不成,铩羽而归,惨重的损失很难在短时间内找补回来。

“去请帖将军来。”王进才鸣金收兵,暂时停止攻城,命人把骑兵第一师的师长帖兆荣请来商议军情。

城头上,清军爆发出一阵欢呼,指着城下不停漫骂嘲笑,城头下,楚军如同退潮般向后撤了下去,战旗倒卷,垂头丧气的伤兵互相搀扶,模样很是狼狈。

“得得得”,传来一阵密集的蹄声,一队四五百骑的楚军骑兵从斜刺里奔来,人如虎马如龙,盔明甲亮,军威严整,城头上的清军被他们的气势所迫,一时间鸦雀无声。

“两淮”之说起自宋朝,一般指的是淮河下游地区,宋朝在苏北和江淮设立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,淮南东路又称淮左,淮南西路称淮右,明太祖自称淮右布衣,说明他是个安徽人。『≤,

淮左,指的是扬州、淮安、南通、盐城这一片苏北地区,也包括最北端的宿迁和连云港,当然了,宿迁和连云港的生活习惯更像北方,说的是中原官话,和使用吴语的江南有明显区别……在这些城市中,最重要的无疑是扬州,但是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发展,淮安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。

漕运和盐业是明朝的两大经济支柱,有明一朝,淮左是供应全国的食盐产地,安徽是首屈一指的产粮基地,江南各省的棉纺织等各种商品也需要集中到淮安,然后从大运河运到北京,淮安因此成为大运河水路交通的重要节点,清廷在这里设立漕运总督衙门,对安全防务非常重视,哪怕在宁镇会战最激烈的时候,漕运总督王文奎仍然留有一定的兵力,前些日子田见秀率领北伐第一军进攻合肥,孔有德、谭泰率主力前去支援,为了防止淮安有失,又特意派来了八千多精锐清军加强城防。

这八千多清军被分别派往几处要害,比如紧邻运河的清江浦、武家墩,主力五千人进驻淮安城,加上王文奎原来的人马,城中总共有七千多人的防守兵力,比王进才的部队虽然少了些,但也不可小瞧。

淮河以西还有大股的清军,随时可能赶来支援。如果迟迟不能打开突破口,楚军就会陷入不利局面。王进才没有太多的准备时间,扫平外围据点后第三天就展开强攻。

淮安府府城在山阳。是一座非常坚固的城池,将近四丈的城墙又高又厚,城北依托黄河和运河,和清江浦、武家墩等重要据点形成掎角之势,互为屏障,城南设有重兵把守,火炮等防守器械一应俱全……淮安城南的城墙外面有一大片慢山坡,山顶处的地势高过城墙,可以居高临下发起进攻。如果有射程足够的大口径火炮,可以从山顶直接打到城内,这样的地形对守军不利,所以清军毫无悬念的,把防守重点放在了城南。(明朝的黄河夺淮入海,从现在的江苏入海,也是大运河的一个组成部分。)

城上城下,杀声震天。

楚军后阵,王进才的望远镜缓缓转动。

火炮、石砲、狼牙拍、檑木、加热火油的大铁锅、射程远远超过火铳的弩车。数不清的飞石,密密麻麻的的弓箭手……从望远镜里看得很清楚,楚军虽然几次攻上城头,却没能有效破坏清军的防御体系。王文奎的准备非常充分,城墙上不管有多少损失,很快就能得到有效补充。看起来尚有余力。

这个仗,不能这样打下去了!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