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大唐酒徒 > 第三卷长安风 第179章廷辩

第三卷长安风 第179章廷辩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张九龄不满地瞪了萧睿一眼。冷笑道。“萧大人。你毕竟年幼。你且不知。在军中主将地威信决定着全军的士气。一旦节度使频繁调动。军心必然不稳。”

萧睿微微一笑。“张大人。大唐军士乃是大唐朝廷之军士。忠于大唐、忠于朝廷、忠于皇上。又不是领兵者地私军。将领调动。军心何来浮动?又为什么要浮动?张大人。如果因为主将调动而军心浮动。那才真正说明问题非常严重——军心都归于领兵者一人。朝廷情何以堪?”

张九龄胀红了脸。被噎了一下。又听萧睿道。“张大人。那王忠嗣大人从陇右调任朔方节度使。在这短短2年间不是也率领朔方军为朝廷立下战功多次?难道。这朔方的军士是王忠嗣从陇右带过去的?”

李隆基哈哈大笑。“好。说得好。好一个大唐军队乃私军!李林甫。此事就这么定

李隆基当场宣布了几个节度使地调换旨意。九大节度使中。除了章仇兼琼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范常在没有变动之外。其他诸人都互相对调了一下。并有进爵。譬如王忠嗣调任范阳节度使。同时加摄为御史大夫、进封清源县

御书房。

萧睿缓缓跪倒在地。“臣萧睿。拜见吾皇万岁万万岁!”

李隆基哈哈大笑起来。起身摆了摆手。“好了。萧睿。平身平身。赐座。很好。你在南诏做得很好。朕很高兴。朕果然没有看错你——来人。赐萧睿贡茶一盏。”

萧睿拜谢之后。缓缓坐下。这才静下心来打量了一下御书房里的情形。见李林甫、张九龄等十多个朝廷重臣分列两边趺坐在地。面色肃然。看得出来。这似乎是一场小型地朝会。或许是朝堂之上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了。又转移到御书房里来了。

听了半天。萧睿这才恍然大悟。原来。是关于九大藩镇的人员调整任命。李林甫一帮人与张九龄为首的臣工互相争执不下。李林甫赞同将现任的九大节度使轮换调整。而动不利于边防为由反对。

萧睿暗笑一声。这分明还是李隆基的疑心在作怪。他唯恐几个节度使长期在一个藩镇掌权。会拥兵自重不服朝廷。便有意将他们全部调换一遍。谁知。这个想法刚刚冒了个头。就引起了群臣的强烈反弹。支持他的只有李林甫那少数几人。

可群臣越是这样反弹。李隆基心里就越不舒服。调换地念头就更重。但作为一个明君。他还是不得不要听听朝臣的意见。因而就有了今日御书房里的这场辩论。

两方争执不下。便渐渐都止住了争执。望向了端坐在正中龙案背后的李隆基。李隆基微微一笑。突然将目光投向了萧睿。缓缓道。“萧睿。你是朕的门生——朕素日知你颇有主见。今日之事你有什么看法。不妨对朕直言。”

这一句“你是朕的门生”无疑就是一句很隐晦的暗示。御书房里的大多数臣子都没有反应过来。只有作为当事人的萧睿、李隆基身后的高力士以及李林甫洞若观火。他们都将目光聚焦在萧睿身上。且看这青年如何应对。

其实。作为萧睿个人而言。他也是支持调换节度使地。毕竟。这些节度使长期拥兵藩镇。很容易产生自大之心。看看王忠嗣手下那些人。就是个很好地例子。躬身道。“回皇上的话。学生以为。张大人等所言。无非是唯恐藩镇节度使大规模调动不利于边防。其实。在学生看来。这有些过虑了。须知。为大唐防卫边关地是大唐数十万军士。而不是哪一个节度使。节度使只是朝廷委派的管理军务和藩镇政务的将领。无论是谁在任。只要忠于职守。全军将士号令统一。边关便可保无虞。”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