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重生之我是星二代 > 第791章 可笑不自量

第791章 可笑不自量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当然杜甫能红起来,并非偶然,也不是元稹偶然碰上他,而是历史使命让元稹必然碰上他。

首先,是杜甫对自己的胸怀有要求,写诗不光是为了应酬、自我娱乐,也是爱国爱民的一种表达方式。

自己几间草房的茅草被吹走了,对于唐王朝和天下而言,算个什么事?但是老杜偏偏推己及人,想到要在唐朝实施大规模的安居工程,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。跑到农民家里投宿,看到半夜抓壮丁,他悲愤地写下“三吏三别”。

自此之后,杜甫开始崛起

白居易也开始发飙:“杜诗贯穿古今,尽工尽善,殆过于李。”

《旧唐书》里说杜甫是一个性格偏狭、浮躁,心胸狭窄的人、而且他还常常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而放荡无忌;《新唐书》则说他是一个不肯自我反省、自我检点的人,还喜欢空谈国家大事,调门很高但又不切实际,他为了做官不择手段,一会儿在皇帝面前自吹自擂,一会儿又装出一副可怜相,而且话说得既不得体又不明智。

总之是一个很让人讨厌的人。事实上,不光后来的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这么记载,在杜甫死后的几十年里,对他的主流评价亦大抵如此。

客观来讲,新、旧《唐书》对杜甫的描叙和元、白、韩等人对杜甫的评价,角度并不一致,前者主要是从人品道德方面讲带式输送机问题,后者侧重从文学价值方面进行审视,双方都有片面之处。

元、白和韩愈的确是认识到了杜甫及其诗歌的价值,他们在推行的文学革命中,都把杜甫作为了一位先驱,也正因此,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杜甫这个人,这种美化后来愈演愈烈,直至两宋期间,终于把杜甫抬到了圣人的位置上。

反过来,新、旧《唐书》对杜甫的描叙固然有不公允的地方,但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,从杜甫一生经历来看,他在性格方面的确存在着致命的缺陷,而正是这种缺陷,决定了他多舛的命运。

毕竟白居易和元稹齐名,是好基友

有他点赞,杜甫彻底名声大盛

杜甫是在成为“诗圣”之后才封神,变成了现在大家心中“忧国忧民”,“苦大仇深”,“兼济天下”的固有圣人形象

正是因为元的这次称赞

他说老杜是《诗经》和《离骚》的直接继承人,隋唐以来,乃至魏晋以来,有很多诗坛的牛人,诸如唐初的沈佺期、宋之问,魏晋才高八斗的曹植以及刘祯,南朝的颜延之和东晋的谢灵运等,这些在某一时期执文坛牛耳的大人物,一旦和杜甫比起来,简直弱爆了,杜甫一出,从气势上把他们全压倒了,同时也把他们的长处全吸取了为自己所用。

杜甫彻底的火了

连唐文宗都成了他的粉丝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